女人会喜欢像她一样,拥有她的目光和魅力,甚至只是发型。男人渴望她,同时又被她近乎超自然的魅力所吓倒,就像一位偶然降临人间的神灵。欧内斯特·海明威的《丧钟为谁而鸣》的主人公梦想至少和她做爱一次,然后永远爱她。从 20 世纪 20 年代中期开始,经过短短 15 年多的时间和 20 部好莱坞电影,葛丽泰·嘉宝 (Greta Garbo) 就是这一切,甚至更多。正如记者罗伯特·戈特利布 (Robert Gottlieb) 在题为“嘉宝”(Il Castoro,2023 年,28 欧元,第 456 页)的一卷中所写,“1925 年至 1941 年间,无论你往哪里看,嘉宝都在人们的思想、心灵和梦想中”。事实上,他成功地渗透了全球的潜意识,即使在刚刚超过 35 岁的他突然从电影聚光灯下退休后,仍继续保持着一种不可抗拒的、几乎是神奇的光环。

既迷人又害羞,热爱表演,同时又无法容忍好莱坞明星制度的规则,葛丽泰嘉宝对她的影迷、电影爱好者、评论家和记者来说一直是个谜。这位伟大的瑞典女演员似乎总是与世界和人民联系在一起,从而放大了一个谜团。戈特利布的书然后有一个优势,试图缩短与一位女演员的距离,这位女演员在几部电影之后已经被称为神圣。事实上,作者将我们带入了电影中,从米高梅将其描述为“吸血鬼”——她讨厌的公式——到电影的艺术巅峰,如“Margherita Gauthier”和“Ninotchka”。她让我们感受到了罗兰·巴特 (Roland Barthes) 等伟大文学评论家的话中有多少真实性,她写道:“《嘉宝》仍然属于电影的那个时刻,在那个时刻,仅仅捕捉人脸就引起了人群中最大的骚动,他完全迷失在一个人的形象中,就像在过滤器中一样,在其中,面部构成了一种绝对的肉体状态,既无法达到也无法放弃。 [...] Garbo 提供了一种柏拉图式的关于生物的想法 [...] 她对 Divine 的称呼无疑是为了渲染,而不是一种最高级的美,她有形的人的本质,从天而降事物以最清晰的方式形成和完成”。

最重要的是,戈特利布对嘉宝的私生活进行了生动而准确的描述,他几乎是现场讲述,给人的印象是有机会亲自认识她。嘉宝随后出现,当时她还是一个名不见经传的瑞典人,名叫葛丽泰·洛维萨·古斯塔夫森,出生在斯德哥尔摩最受欢迎的街区之一的一个贫穷家庭。一个复杂的童年故事浮出水面,缺乏适当的学校教育,电影是摆脱她似乎因出生而注定的贫困贫民窟的唯一途径。一条道路铺满了决心、固执,但也充满了孤独、不信任、害怕突然失去她成功征服的一切。只有理解了她对周围一切的不信任和对成功背弃她的持续恐惧,我们才能理解嘉宝漫长的人生的第二部分,戈特利布的书对第二部分给予了极大的关注,讲述了她从舞台上退出的故事,以及反复尝试改变她的想法,直到讲述她退休后在纽约的生活——“城市中的隐士”——以及在欧洲的罗斯柴尔德家族和奥纳西斯和丘吉尔等人的生活。

其结果是银幕女神的肖像,一位可能只有玛丽莲梦露作为她唯一追随者的女神。与此同时,一张孤独的女人的快照——鉴于嘉宝不愿展示她的真实面目,必然是模糊的,她可能从未觉得自己能完全胜任命运赋予她的角色。

La copertina
La copertina
La copertina
© Riproduzione riserv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