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有一个传说,讲述了一位仁慈的神仙守护着乡间和村民的故事。面对又一次可怕的饥荒,这位善良的神仙无力回天,无力帮助他的子民,他陷入了深深的绝望,拔掉自己的牙齿,扔向风中。然而,这些牙齿最终落入沼泽,像种子一样发芽,长成了无数的绿色植物,结出了成千上万颗象牙白色的谷粒。从此,中国农村的贫苦农民终于可以依靠稻米过活,摆脱了饥荒。

在亚洲,类似这样的传说层出不穷,将稻米视为神圣的馈赠,这证明了这种谷物在东方文明中的核心地位。这种谷物大约一万年前在中国和印度大河灌溉的平原上“发芽”,在东方,它曾扮演着并将继续扮演着与小麦、玉米和土豆同等重要的角色。稻米是一种几乎无可替代的食物,笼罩着神圣的光环,在古代中国,稻米的种植由皇帝直接监督;在印度尼西亚的一些地区,人们至今仍根据“稻米祭司”的指示进行播种。事实上,丰收过去是、现在仍然是全体人民生存和福祉的保障,以至于中国有句古话:“吃你的米,天理难容。”

自16世纪以来,水稻在欧洲日益受到欢迎,许多专家预测,这种趋势将持续到世界各地。由于水稻能够适应沼泽等恶劣环境,且每公顷产量高于玉米和土豆,未来几年非洲将出现新的作物,从而帮助解决这个长期处于生存危机中的大陆的粮食问题。水稻已经满足了最贫困国家人口27%的能量需求和20%的蛋白质需求。如果这些预测得以证实,这种出自中国天才之口的粮食很可能会继续创造奇迹。

La copertina del libro
La copertina del libro
La copertina del libro

然而,这个“如果”是必要的,因为大米不仅是必需食品,也是一种战略物资,尤其随着乌克兰战争后小麦价格上涨,情况更是如此。作为一种战略物资,它必须遵循我们常常忽视的市场和权力规则。

欲进一步理解这一点,必读弗朗西斯卡·格拉齐奥利(Francesca Grazioli)的散文《白稻》 (Il Saggiatore,2025年,第240页),她是一位研究世界各地气候变化和粮食安全的专家。从中华文明的起源到意大利北部的稻田,从封建时代的日本到印度和菲律宾现代生存计划的幻象,从塞内加尔的广告牌到我们的餐桌, 《白稻》首先讲述了稻米的全球历史。随后,它引领我们踏上一段跨越大洲、时代和经济体系的旅程,稻米成为理解现代世界变迁的关键。

弗朗西斯卡·格拉齐奥利 (Francesca Grazioli) 追寻着这种古老耕作的线索,深入孟加拉的乡村、奴隶被运往美国种植农作物的塞内加尔海岸,以及单一栽培塑造了景观和社会关系的意大利乡村。从 16 和 17 世纪开始,大米开始越来越多地出现在意大利人的餐桌上,作为穷人的玉米粥、面包和土豆的替代品,尽管大米种植有一个明显的缺点,那就是生长在死水、不健康的环境中,而且疟疾肆虐。因此,穷人吃得更好,但更容易生病。19 世纪,情况有所改善,人们开辟了稻田,保持水不断流动,以免产生沼泽瘴气。最后,1869 年苏伊士运河的开通,加上轮船的普及,促进了大量大米从亚洲运来,使这种白色谷物成为欧洲餐桌上不可或缺的一部分,成为小麦的主要替代品。

格拉齐奥利延续其叙事,讲述了二十世纪末绿色革命对地方经济的影响、生物技术的前景以及全球市场造成的不平等。稻米从自给自足的工具,逐渐演变成控制的对象、权力的载体,以及重组地域、群体和社群的杠杆。《白钱》由此展现出一个有据可查、引人入胜的故事,涵盖了经济、移民和生产体系。故事的核心是世界各地稻米种植女性的形象——她们是劳工、农民和收割者——几个世纪以来,她们在世界各地支撑着这种谷物的经济,却始终默默无闻:她们报酬微薄,在决策过程中被边缘化,但却是日常生活的核心。

© Riproduzione riservata