黑色星期五,全球购物仪式的演变:从疯狂购物到理性购物?
过去二十年来,这项最初只是美国感恩节后勤保障工作的活动,已经发展成为一个能够揭示公民社会变化程度的温度计,其作用甚至超过了物价。Per restare aggiornato entra nel nostro canale Whatsapp
要理解“黑色星期五”的威力,关键不在于折扣,而在于消费者的行为。它最初只是美国感恩节期间的一场购物狂欢,但在过去二十年里,它已演变成全球消费模式转变的风向标:一个能够揭示消费者而非价格变化的温度计。从上世纪五十年代费城商业街的拥挤人潮,到如今十一月席卷全球的线上购物狂欢,“黑色星期五”不再仅仅是一天的购物狂欢,而是一个过程、一个季节,更重要的是,它是一个观察当代消费者欲望和脆弱性的窗口。
颇为矛盾的是,“黑色星期五”这个名称并非起源于商业。有记载的第一个“黑色星期五”发生在1869年9月24日,当时黄金投机引发了美国市场的恐慌。直到20世纪中期,这个词才开始被用来形容购物,当时费城警方不得不应对感恩节后第二天涌入的大量民众。
零售商甚至试图通过将其更名为“大星期五”来改善其形象,但无济于事。然而,这个短语在20世纪70年代和80年代扎根,并被重新解释为零售商账目“扭亏为盈”的时刻。
这种现象的扩张速度之快、势不可挡。 2000年代,凌晨4点到午夜的营业时间成为连锁超市之间的竞争。2012年,沃尔玛甚至在感恩节晚餐时间提前开门,将一个熟悉的节日习俗变成了商业炒作。过度行为也层出不穷:从2008年纽约一家超市员工被人群踩踏致死,到2014年英国购物中心发生的骚乱,疯狂在那些年里成为了其显著特征。
在意大利,黑色星期五的传统兴起较晚,主要得益于电商的推动。以亚马逊为首的电商平台加速了这一趋势的普及,使“黑色星期五”演变成一场席卷全球的购物盛事。如今,它不再仅仅局限于一天或一个周末:11月已成为一个专门的购物月。调查也证实了这一点。2021年,单日搜索量创下历史新高;此后几年,搜索量分散到更长的时间段内,这表明消费者变得更加理性,而非冲动消费。2024年,仅“黑色星期五”当天的搜索量就达到了117万次,而所谓的“黑色周”的总搜索量则超过了850万次。购物不再是一时冲动,而是一个精心策划的过程。
除了时间因素,人们的购买内容也在发生变化。多年来,手机一直占据搜索排名榜首。然而,2024年,保健品和维生素首次跃居榜首:这一转变标志着人们越来越关注健康和个人护理。除了智能手机,洗衣机、烘干机等家用电器、保健品和香水也开始崭露头角。科技依然是核心,但它与一种更加务实的消费模式相融合。
折扣也揭示了一种转变。大幅降价的时代似乎已经结束:高端产品的平均降幅为2%至4%,而降幅最大的则是中端产品和家用电器。
在此背景下,“理性奢侈”现象得以巩固:人们对昂贵产品(从新款 iPhone 到三星旗舰机,从游戏机到烘干机)的兴趣依然存在,但前提是价格被认为真正可以承受。
如今,消费者群体呈现出多元化的特点,其中25-54岁年龄段的消费者占比很高。男性消费者群体(以往较少参与购物)正在增长,而且提前规划购物的习惯也在增强:超过70%的消费者会等到“黑色星期五”才购买心仪的商品,而价格提醒功能也成为消费者在面对往往不透明的促销活动时进行有效决策的关键工具。
无论是提前送礼、计划购物,还是偶尔的冲动消费,黑色星期五依然是观察消费社会的绝佳窗口。它不再仅仅是集体狂欢的日子,更是数百万人的优先事项、经济担忧和数字习惯的晴雨表。这一仪式正在改变,但它依然能够揭示我们购物时的真实面貌。
